清明野菜虽美味,切莫“误采误食”
春天万物复苏
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
绿油油的野菜悄然生长
成为许多人餐桌上的“美味”
野菜虽鲜,却暗藏风险
因误食有毒野菜中毒的事件
每年屡见不鲜
如何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
避免中毒风险
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
基本情况
野菜,也称野生蔬菜,通常是指在野外自然生长、未经人工栽培的用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。近年来,由有毒野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频繁发生。以3-4月份发生最多。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。
中毒原因
1.误采误食:有些有毒野菜和可食野菜外观相似,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。(如水芹和毒芹、百花和杜鹃花、金银花和断肠草花、桑葚和马桑果、血皮菜和化儿草等)
2.加工不当:有些野菜、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,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。
香椿芽: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,未经焯水直接食用,可能导致轻微的中毒现象,如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特别是对于小孩和敏感体质的人更需注意。
蒲公英:含有微量的毒性物质。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虽然不大,但是敏感人群如果直接食用未经处理的蒲公英,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消化不良或过敏反应。
棠梨花:含有挥发油和黏液质,具有一定的毒性,但可以通过烹饪方法减弱毒性,过多食用会引起头晕、头痛等不适。
蕨菜:含有天然的毒素原蕨苷。这种物质在高温下无法完全被破坏,摄入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建议限制蕨菜的摄取量和频率,特别是对儿童、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应谨慎。
营养价值
虽然不少野菜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含量相较于栽培蔬菜要高,但野菜通常带有苦涩口感,同时存在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。在食用之前,我们需要先对野菜进行浸泡、焯水等处理。这样的处理过程也会导致野菜本身的营养成分有所流失,因此其最终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会高于普通蔬菜。此外,野菜中草酸和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高,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身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。所以,综合来看,野菜在营养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。
如何预防野菜中毒
仔细鉴别,谨慎采食:不熟悉、不认识、易认错、受污染的野菜坚决不采不食,不买不卖。
妥善贮存,合理烹饪:野菜不宜存放过久,生食野菜应清洗干净,对不宜生食的野菜,需要经浸泡、蒸煮、烹调等处理后才可食用。
食用前留存样本:食用野菜前留存少许野菜或拍个照以便中毒后鉴别种类,食用野菜后若有不适,及时就医。
特殊人群慎食:婴幼儿、孕妇、乳母、老人、对野菜有过敏史、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,不建议食用野菜。
野菜中毒有哪些症状,如何处理
对于传统上采食的野花、野菜、野果,一般来说它们是无毒或毒性很小的。中毒症状以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,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,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
建议一旦发生不适,马上停止食用,立即催吐,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,及时就医。
通过以上措施,我们可以在享受春季野菜美味的同时,有效避免中毒风险。希望大家在春游采摘时,既能亲近自然,又能保障健康。